英国人刚试过在中国家门口递改造申请,北京的回复就两个字:没门。五年卡脖子大戏,到如今自己被一口气堵回去,伦敦多少有点懵。
先讲个街头小事。楼下小超市灯泡坏了,店主说换灯得先写表,物业说会影响到整栋楼电线,隔壁老王又怀疑你可能接电表偷电,几张纸、几套话,一拖就是半年。店主烦透,最后干脆先把自己的店搞得锃亮,物业公司再递交自家装修,他告诉物业:先等等,我这边还有安全隐患得研究研究。什么叫拍拍肩膀还说别急?就是这味儿。
国家之间把这兜兜转转放大了几万倍。2018年,中国甩了2.55亿英镑买下伦敦皇家铸币厂旧址,地段多金贵?出门咖啡都得比别处贵两磅。规划全都做完,图纸就差一个章,结果章没了。先是区议会嫌设计“太摩登”,接着说怕我们把建筑壁里藏信号塔,再往后连间谍小说梗都搬上新闻。理由一年一换,五年检视,连街对面卖炸鱼薯条的都换店老板两茬了,中国大使馆还是破砖头一块。
我琢磨这事儿就俩动因:一个是拖字诀,另一个是背后大哥的纸条。脱欧之后英国跟谁都喊要做生意,吆喝声音大,干的却像在方向盘上左右掰:一边想做生意,一边又怕大哥翻脸。川总在电话里连戳带敲,情报共享、关税罚单全挂在嘴边;媒体跟着起哄,“窃听风云”第二季伦敦篇,标题直接写“中国大使馆监听全球金融”。说实话,我要是个普通伦敦小哥,也觉得这话像边喝下午茶边编的。
冷战时代美苏也干过同样蠢事。美国的新馆盖到一半,苏联人把整栋楼的钢筋当光纤玩了,里外形号全打通;苏联想盖的塔楼居高临下,美国说:“谁敢住,我就拿望远镜对瞅。”两边就这么把地皮搁成三十年停车场,直到苏联没了才收尾。历史的回形针一夹,颜色没变,剧本只是换了主演。
再说回眼下。英国驻华使馆电线打火花,干脆照惯例递申请,想整大楼,结果北京直接扔回来:不批。没有任何长篇大论,俩字,简洁利落。英媒慌了,写“没想到中国也学会卡脖子”,读者留言里却清一色“舒服”。我看这就是外交的膜翻了个面:前面是你给我连环设卡,后面是我把你画过的圈套原数送回。谈不上快感,只能算规矩:你先出牌,我照抄,牌面一样大。
“对等”这个词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也就菜市场砍价那意思。你买番茄八块不给称足,我也敢抬手一句“八块就这两个”。放到国与国,没有高低贵贱,你先出手,我就按同样尺寸还。英国当年审批中国项目用安全噱头拖延,中国如今用同样措辞拖着英国,一报还一报,价码不用谈,全写在行规上。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刀口换刀口不止是面子活儿,它还逼着所有人想清楚:到底要生意还是要站队?一边打不开大使馆的锁,另一边也装不好灯泡。两边耗着,最闹心的恐怕是隔壁的商人——伦敦金融城的老板们在等签证Fast Pass,上海的英企也盼着贸易绿灯。一句“没门”,让整条供应链打了个小结。
一口气看完会发现,结局并不夸张。就像街头那对邻居:你不让我修栅栏,我也不让你换水管,最后谁的孩子能在院子里踢球?谁也说不上赢,只能说都耽误了晒太阳的时间。
英国驻华使馆装修申请被拒,英伦网友刷屏“风水轮流转”,故事还没完,下一回合谁先眨眼?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短线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