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近一连串的军事动作到底想干什么?战斧导弹、军舰改装、联合军演,新闻一个接一个,普通人看着这些信息,心里多少都有些不安。这些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处境真的会发生什么大变化吗?
其实,不只是我们,连日本民众和国际社会都对日本的军事扩张表示担忧。有人担心,随着“战斧”导弹这样的进攻性武器上舰,日本会不会丢掉那个战后一直强调的“专守防卫”?联合国相关调查中,东亚周边包括韩国等国,超过六成受访者都表示对日本扩军感到不安。日本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许多专家和学者持续呼吁政府要慎重,不能让历史的教训被遗忘。比如东京大学的安全政策专家田中明彦就公开表示,军事路线越走越远,会让邻国警惕、防御升级,反而让日本自身更不安全。
但日本政府似乎不太受这些声音影响。2024年1月,日美签下一份大合同,日本直接买下400枚“战斧”导弹和14套控制系统。钱不是大问题,关键是这批导弹一旦上舰,远程打击能力一下子被推到1800公里,这是什么概念?中国东部沿海、东北大片区域都直接被纳入射程。紧随其后,防卫省在2025年预算中又批了18亿日元,专门用于“宙斯盾”驱逐舰改装。8艘现役舰,外加2艘在建新舰,全部要能发射“战斧”导弹。这些驱逐舰都是日本海上主力,不是什么“摆设”,是实打实的远程作战平台。
美日之间的小算盘也没藏太深。最近两国搞了一场叫“坚毅之龙25”的超级大联合军演,光是参演人员就接近2万人。演习内容挺有看头的,最敏感的莫过于美国公开在驻日美军岩国基地部署“堤丰”中导系统。这东西厉害在哪?既能发射“标准-6”防空导弹,也能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美国自己说是“临时部署”“演练性质”,但谁都知道,去年的菲律宾就被这样“临时性”给带进了真部署。日本这波动静,当然会让中国高度警惕。美国在亚太地区这个布局,就是明晃晃地想拉日本做前线,压制中国的战略空间。
更让人感到火药味升级的,是日本还在加紧推进“高速滑翔弹”试验。名字起得挺文雅,什么“岛屿防御用高速滑翔弹”,但技术资料和公开的试射视频显示,这东西可不是单纯防御用的。它是十足的远程进攻型高超音速武器,速度快、突防能力强。日本媒体还专门做过专题,分析这款导弹如果部署到西南岛链,有能力直接威胁到中国相关目标。再加上最近几年日本在钓鱼岛、台湾等敏感区域不断拱火,公开喊话“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各种动作连起来看,其实日本在军事上早已放开手脚,不再遮遮掩掩。
面对这些动向,中国并没有坐视不理。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不久前的表态就很直接:日本发展的军力已经远远超出“专守防卫”的需要,进攻性武器的出现,让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应该警惕。他还强调,中国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更不会容忍历史悲剧重演。这番话在网上引发热议,无数网友留言支持,认为中国展现了应有的立场和底气。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这些国家之间的博弈,跟我们普通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坦白说,虽然看似遥远,但国际安全局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安全感。想想去年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就跟地缘紧张脱不开关系。如果东亚局势持续升温,不仅国际投资、经济往来会变得更复杂,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和安全保障都可能受到影响。比如最近日本国内就有不少民众在社交平台上讨论,担心将来会不会再次失去“和平宪法”的保护,甚至有人去街头抗议反对军事扩张。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维护国家安全不是“遥远的新闻”,而是和家门口的稳定直接相关。
从历史上看,日本军事路线的变化向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推进,直到突破关键节点。美日同盟不断升级,武器采购一再加码,军演内容越来越激进,这些信号叠加起来,不能不让人警醒。专家们多次指出,一旦周边国家出现军备竞赛,紧张局势就很难降温,反而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联合国研究报告早有结论,东亚一旦爆发重大安全事件,全球供应链和经济都会受到极大冲击。我们普通人虽然没法直接影响这些决策,但保持关注、理性看待,绝对不是小题大做。
而且现在日本不光是买“战斧”导弹,还要把所有主力舰升级成远程打击平台,就连高超音速导弹都端出来了。你说这种“正常化”是不是有点过火?美国则乐得开绿灯,自己卖武器、搞部署,让日本在亚太地缘棋盘上变成一颗更重要的棋子。表面上是防卫,实际上早就开始走向攻击能力提升的路子。这种变化,日本国内也不是没有反对声音。去年东京有上千人集会抗议,要求政府停止扩军,保护和平宪法。可惜在大国博弈和外部压力下,这些声音很难左右大局。
对于中国来说,安保压力确实在加大。一边是日本不断突破“防御”的红线,一边是美国加大亚太军事存在。中国的回应其实很有分寸,既不主动挑衅,也不会示弱,坚守底线,保持自信。北京一位国际关系研究员就分析,这一轮安全博弈不会很快结束,谁能守住战略定力,谁就能赢得主动。
大家都知道,和平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局势紧张的时候,更需要我们保持头脑清醒,既不恐慌,也不掉以轻心。无论国际风云怎么变化,家门口的安全才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短线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