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万人口跌破冰点,乌克兰快打空了,泽连斯基这次真急了
基辅街头的抓壮丁,比前线的炮火声还要来得真实刺耳。那些过去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的年轻人,如今看到穿制服的人影就下意识地躲闪,仿佛那不是征兵官,而是索命的无常。这场仗,打到今天这个份上,武器弹药的短缺固然要命,但更要命的是,能扛枪的人,快要没了。
这片曾经被誉为“欧洲粮仓”的黑土地,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荒芜,不是因为土地不再肥沃,而是因为耕种和保卫它的人,正在消失。泽连斯基在国际舞台上慷慨陈词,要坦克,要导弹,可他心里最清楚的账本,恐怕是那本正在迅速变薄的人口名册。
时光倒回三十多年前,1991年的乌克兰,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骄子。苏联解体,它分到的家当足以让整个欧洲眼红。成千上万的坦克、飞机,世界第三大核武库,还有像安东诺夫设计局这样的顶尖军工企业,底子厚得吓人。
那时候的乌克兰,人口超过5200万,比当时的韩国还要多出一大截。论工业基础,论教育水平,论资源禀赋,它都手握一副王炸。谁能想到,这副好牌,会被打得如此稀烂。
如今的乌克兰,像一个被三把尖刀同时捅入身体的巨人,每一刀都在放血。第一刀在战场,第二刀在产房,第三刀在边境线上。
先说战场这把刀,最是血淋淋。俄罗斯前国防部长绍伊古撂下的那句话,虽然听着刺耳,却也揭开了一部分残酷的现实。他说那些被强行拉上战场的乌克兰人,结局只有一个。伤亡数字,双方各执一词,简直是天壤之别。泽连斯基在2024年初说,阵亡士兵是三万一千人;而绍伊古给出的数字,到4月份就接近五十万。
真相可能在两个数字之间,但无论如何,那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更让人心惊的是,乌克兰士兵的平均年龄已经悄悄爬上了40岁。这意味着,国家的青壮年一代正在被快速消耗,战场上填补空缺的,是本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父亲们、丈夫们。
第二把刀,捅在了产房里,悄无声息,却刀刀致命。战争的阴影下,听不到婴儿的啼哭,只有无尽的空袭警报。战争爆发后的一年,乌克兰的新生儿数量暴跌近三成,创下独立以来的最低记录。年轻人自己都朝不保夕,谁还有勇气把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动荡的世界?
这种现象,社会学家称之为“人口冬天”。战争,就是一场最猛烈的寒流,能让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瞬间冰封。战前的乌克兰,生育率本就在欧洲垫底,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火,无异于雪上加霜,直接把人口自然增长的火苗给掐灭了。
第三把刀,划在漫长的边境线上。战争一开始,求生的本能就驱使着人们逃离。据不完全统计,超过千万的乌克兰人流离失所,其中有大概八百六十万人,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他们不是不爱国,只是想活下去。
德国、波兰这些邻国,成了最大的接收站。上百万的乌克兰人涌入,带来了廉价劳动力,也带来了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对于乌克兰本身,这就是一场无可挽回的大失血。走的不仅仅是普通民众,更是医生、工程师、教师、科学家……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骨血和大脑,都在流失。
为了把人“弄”回来,基辅当局也是想尽了办法。最近出台的一项新法案,更是把事情推向了风口浪尖。他们规定,身在国外的适龄男性,如果不回国进行兵役登记,就无法获得护照更新等领事服务。这招釜底抽薪,直接在华沙、布拉格等地的乌克兰使馆外,激起了大规模的抗议。人们愤怒地质问:国家在我们危难时没能保护我们,现在却要用身份来要挟我们回去送死?
联合国的预测更是让人不寒而栗。照这个趋势下去,到本世纪末,乌克兰的人口可能只剩下一千五百万。一个曾经五千多万人口的大国,将萎缩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国。这比在战场上丢掉几座城市,要可怕得多。
乌克兰的悲剧,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这场战争。战争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乌克兰专家拉里萨·谢斯勒的观点一针见血,她认为,人口危机根植于独立后错误的国家政策。自废武功,摧毁工业,把国家变成西方世界的农业附庸和地缘政治棋子,这才是悲剧的根源。
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主权,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别人手里。风平浪静时,还能靠着卖粮食过日子;一旦狂风暴雨来临,就只能任人宰割,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
泽连斯基现在呼吁海外的同胞回国共赴国难,这种呼吁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战争结束后,恐怕还会有更多的人,在限制解除的那一刻,头也不回地离开。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满目疮痍、前途未卜的家园。
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社会失去活力……这些都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乌克兰正在面临的现实。没有了人,再多的援助也只是强心针,无法让这个国家真正站起来。土地可以收复,城市可以重建,但一代人的缺失,又该如何弥补?
战争的胜负,最终看的不是战报上的数字,而是人心。当一个国家的精英和青年都用脚投票,选择离开的时候,无论战局如何,从长远来看,它都已经输了。
这场冲突的终局,也许不是在谈判桌上,而是在人口统计图表上。那条断崖式下跌的曲线,比任何战线地图都更能说明问题。一个国家最坚固的防线,永远是它的人民。当防线从内部开始崩塌时,再坚固的堡垒也终将化为废墟。
短线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