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在录取学生时通常会参考多项指标,比如高中成绩、课外活动以及ACT和SAT考试分数。但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不再将标化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许多院校正转向更重视申请文书等其他材料的评审机制。
为什么?招生官说了大实话:"我们想看真实的你。"那些花里胡哨的获奖证书、千篇一律的志愿活动,早就看腻了。一篇走心的自述,比满分试卷更能打动人心。
近日,哈佛官网分享了让申请文书大放异彩的实用技巧,包括如何破题、选题以及打造优秀文书的要素。一起来看看吧!
别做“strong哥” 真实做自己
选择与真实自我高度契合的主题或视角至关重要。招生官能敏锐察觉矫揉造作的内容,无论是堆砌华丽辞藻,还是选取无关痛痒的肤浅话题。
请用你自然的语气、幽默感和表达方式写作。选题应当源自内心真正的热情,而非为了讨好评审。你可以描写展露优势的特定经历、爱好或特质,但坦然剖析自身弱点同样可贵——那些你努力改进的性格特点、成长困境往往比胜利宣言更打动人心。
展开剩余75%开头要够drama
招生官看文书就跟刷短视频一样,三秒抓不住眼球就直接划走!在激烈的竞争中,开篇就要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可以用巧妙的反问或生动的场景描写作为切入点。强有力的开篇配合清晰的主题陈述,不仅能引导后续写作,更能为全文铺设悬念,让读者迫不及待想了解你的故事。
别写成流水账!
别光顾着显摆你那些奖状证书,招生官早看腻了这种炫富式写法。说真的,他们更想知道你这个人到底是怎么长成现在这样的。
比如说你足球队当队长那次,最后三分钟落后两球,你是怎么把全队士气鼓动起来逆转的?或者你去敬老院做义工,那个总爱骂人的张奶奶怎么就跟你特别亲?这些实实在在的经历比你简历上"荣获XX比赛一等奖"有说服力多了。
记住,文书不是让你秀奖状的橱窗,而是展示你这个人思想深度的窗口。有个被哈佛录取的学生就写了自己在菜市场跟卖菜大妈砍价失败后悟出的道理,比那些写"环球志愿者经历"的反而更打动人。要的就是这种能让人看到你骨子里的真实故事。
注重细节!
优秀的叙事应通过场景再现和细节描写来"呈现"而非"告知"。与其平铺直叙成就清单,不如用生动的故事展现心路历程。
招生官想看的是有血有肉的故事,不是干巴巴的成就清单。就像你给朋友讲故事不会说"我今天很勇敢",而是会说"我当时腿都在抖,但还是冲上去拦住了那个插队的大叔",对吧?要的就是这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反套路出牌
尝试突破常规思维框架:当多数人歌颂成功时,你是否能深刻反思失败带来的启示?出色的写作者甚至会设计悬疑结构,将点睛之笔留到结尾。虽然运动励志、移民故事等传统题材较难出新,但若能另辟蹊径,依然可能成就佳作。
招生官一天看八百篇"我带领团队勇夺第一",突然看到你写"我搞砸了校庆演出后明白的道理",绝对眼前一亮!记住,最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高光时刻,而是那些让你又哭又笑的真实糗事。
要有读者意识
写文书最怕像记流水账。要让招生官看得舒服,像听故事一样自然。开头要像钩子一样把人钩住,中间要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结尾要像好电影落幕那样让人回味。写完自己先读三遍:是不是每句话都在为同一个主题服务?段跟段之间转得自不自然?该说的说清楚没有?废话删干净没有?有个小窍门,写完放两天再改,往往能发现之前没注意到的毛病。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千万别等到deadline前一周才憋文书!过来人都知道,好文书都是熬出来的。建议提前几个月启动写作,完成初稿后搁置几天再修改,往往会有全新想法。
给身边人传阅一遍
可以邀请不同背景的读者(教师、家长、朋友等)提供反馈,重点关注他们的理解是否与你预期一致,据此进行针对性修改。不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你觉着写得很深刻,别人可能完全get不到,多问几个人总没错!
别忘了格式规范
虽然通常没有严格字数限制,但建议控制在650词以内(如Common App要求)。确保字体清晰、段落分明、留白适当,给评审官创造舒适的阅读体验。
文书不是炫技场,而是你与招生官的一次真诚对话。与其堆砌华丽辞藻,不如聊聊那个和老爸吵架后终于理解彼此的瞬间。这些真实的生活片段,才是最能打动人的申请法宝。
发布于:广东省短线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