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南山下种豆,草盛苗稀却仍躬身劳作,带月而归时夕露沾衣也毫不在意。“但使愿无违”一句,道尽对田园生活的执着——纵然辛苦,只要不违本心,便是心中的桃花源,何须寻世外仙境?
2.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竹林独坐,弹琴长啸,无人知晓却有明月相伴。这份与世无争的静谧,恰是“心中有桃源”的写照——无需喧嚣热闹,天地与我相融,处处皆是水云间。
3.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赏析:白鹭、桃花、流水、肥鱼,渔夫披蓑戴笠,任斜风细雨也不愿归去。这自在随性的垂钓生活,正是心中桃花源的具象——心若安于自然,风雨皆是诗意,何处不是栖居的水云间?
4. 《辋川集·竹里馆》(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空山寂静,偶闻人语却不见人影,夕阳余晖透过深林照在青苔上。这份空寂中的生机,藏着“心远地自偏”的哲思——只要内心澄澈,哪怕身处空山,亦是水云萦绕的桃源。
5. 《夜归鹿门歌》(唐·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赏析:山寺钟鸣时,世人争渡归村,诗人独乘舟归鹿门,月光下踏入庞公隐居处,岩扉松径间唯有幽人自在来去。这份不随俗流的归隐,恰是心中有桃源的明证——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便是水云间。
6.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天地冰封,万籁俱寂,唯有老翁独钓寒江。这份孤绝中的坚守,藏着不向世俗妥协的心境——只要内心有丘壑,哪怕寒江独钓,亦是自成一派的桃花源。
7. 《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赏析:辛夷花在山中悄然绽放又凋零,无人欣赏却自在从容。这花开花落的自在,恰是“心中有桃源”的隐喻——无需旁人见证,生命自有的韵律,便是水云间的底色。
8.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庐山从不同角度看姿态各异,身处其中反倒难识全貌。这观山的哲思,亦是对“桃花源”的注解——心若通透,不拘于眼前景象,处处皆是风景,何须执着于“何处是”?
9. 《饮酒·其九》(东晋·陶渊明)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赏析:田父劝诗人顺应世俗,诗人却坚守“违己讵非迷”,宁愿在茅檐下饮酒,也不违背本心。这份对自我的坚守,正是心中有桃源的底气——纵居茅檐,心向澄澈,便是水云间。
10. 《绝句二首·其一》(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赏析:春日江山明媚,花草飘香,燕子衔泥,鸳鸯眠沙。这寻常的春日景致,因诗人心境明媚而成为桃源——心若向阳,万物皆有诗意,何处不是水云萦绕的温柔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短线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