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位年迈的老人打算以800万元的价格出售一幅传家宝,但这幅画在拍卖会上并未以预期价格售出,最终被故宫以1980万元的高价买走。那么,为什么故宫会出价如此之高,收购这位老人的传家宝呢?
1995年,一位东北的老人,端坐在家中,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画上。他时而拿起,时而放下,久久无法决定。经过一番思索,老人终于下定决心,把那幅画从墙上取下来,随即背上自己的包袱,走出了家门。
此时,在北京街头,老人背着包袱,走得有些缓慢。他衣着破旧,手里拎着一节节苗竹,旁边还裹着几层旧报纸,乍一看并不显得特别贵重,倒更像是些杂物。然而,这幅画实际上是老汉家祖传的《十咏图》。当初他的长辈告诉他,这幅画珍贵无比,必须好好保管,代代相传。但随着家庭经济困难,老人眼见子女多,经济压力大,自己又已年迈,无法继续支撑,最终决定卖掉这幅传家宝换些钱。
老人有七个孩子,长子准备结婚,小的还在上学,家庭开销巨大,而他已年过七十,精力不再,挣不到足够的收入,只能想办法变卖这幅画来缓解困境。于是,他开始托人打听这幅画的价值。有人告诉他,这幅《十咏图》曾经在古代非常有名,可能价值连城,听了这个消息后,老人既激动又兴奋。
展开剩余80%但是,由于当地对文物的鉴定不太精通,大家都建议他去大城市找专家鉴定,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于是,老人决定前往北京,寻找专业鉴定。如果价格合适,他就卖掉这幅画。
老人坐火车来到北京,带着对这幅画的期望,他准备去文物局做鉴定。当他满怀希望地将画交给文物局时,鉴定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文物局的专家告诉他,这幅画的价值最多不过1万元。老人顿时感到脑袋一片空白,心想,这幅画可不值那么点钱!他没有多做犹豫,急忙拿回画作,准备离开。
正当他感到无助,准备回家的时候,偶然遇到了一位北京人。那人告诉他,北京琉璃厂有一位名叫秦公的鉴宝专家,他的眼光一向很准,很多珍贵的物品都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价出售。老人听后眼前一亮,决定去找这个秦公。
在多方打听后,老人终于找到了秦公。见面后,老人将祖传的画拿出,向秦公请教。秦公看到画作的瞬间,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他激动得几乎手抖了起来,边看边喃喃自语:“这应该是北宋时期的《十咏图》。”他对这幅画的身份非常肯定。
《十咏图》出自张先之手。张先,年轻时过得并不顺遂,直到四十岁才考取了进士。他的父亲张维,精通诗文,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始终激励他努力求学,最终张先也凭借父亲的熏陶考取了进士,并逐渐展露才华。张先一生低调,淡泊名利,他将自己的兴趣寄托于山水诗画之中,远离官场权谋,生活简朴。
这幅《十咏图》正是张先晚年所作。那时他已年过八十,某天在翻阅父亲的诗集时,看到父亲的诗中提到:“他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这让张先获得了创作灵感,随即作画。这幅画描绘了吴兴的自然风光与当地人物的风土人情,画中的景物栩栩如生,草木勃勃生机,饱含了张先对父亲的深厚情感。
那么,这幅画是如何传到老汉家族中的呢?事实上,这幅画曾被内务府妥善保管,直到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虽然被赶出紫禁城,但他还是通过弟弟将大量文物和宝物转移出去,准备将来能够在困境中有所依靠。后来,溥仪在天津偷偷卖掉了不少文物,其中就包括这幅《十咏图》。
在随后的动荡岁月中,画作流转不定,甚至被日本人掠夺。最后,这幅画被遗失在东北,而老汉的祖上,可能就是那个盗取画作的侍卫。
经过秦公的仔细鉴定,他确认这幅画极有可能就是那幅珍贵的《十咏图》。老人听后惊讶不已,决定将画收回。秦公虽然觉得遗憾,但只能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希望能将画卖个好价钱。
第二天,秦公深入研究,查阅了大量资料后,他几乎确信这就是名画《十咏图》。他再次联系老汉,希望将其拍卖。老汉最终同意,以80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但秦公当时并没有那么多资金,于是先支付了200万定金。
拍卖当天,现场人头攒动,所有人都盯着这幅画。当时,文物局已专门拨款确保这幅画不会流失到国外,最终故宫以1980万元的价格将画作收入囊中。这幅画时隔五十年后再次回到故宫,成为了国宝。
如果这幅画是在今天出售,其价值恐怕远超当年的1980万元,可能已经突破亿元大关。而在当时,这幅画的出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人都为它的高价感到震惊并纷纷感叹!
发布于:天津市短线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